張家港百靈標本模型有限公司
聯系人:張先生
手 機:13506223680
手 機:13584473680
郵 箱:cnbbmx@163.com
605340177@qq.com
網 址:www.technologyforboomers.com
地 址:蘇州市張家港市樂余鎮4號橋
人體標本模型-心肺腦復蘇術
心肺復蘇(CPR)是最主要的急救技術之一,可挽救許多心臟驟?;颊叩纳?。自1960年Kouwenhoven氏首先提出不開胸心臟按壓術以來已逐步完善成為一套完整的急救手段。包括基本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進一步生命支持(AdvaneedCrdiaelifeSupport,ACLS)和延續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三部分。其后鑒于腦保護和腦復蘇的重要性,又發展成CPCR。近年來在手法上又證實開胸心臟按壓、插入式腹部反搏術及主動按壓、減壓CPR(ACDcPR)可增加心臟復蘇成功率。在腎上腺素及碳酸氫鈉的用量上也提出了新的觀點。鑒于CPR的不合理實施,本文摘要介紹了有關“不予復蘇指令”的若干問題。心肺腦復蘇術是搶救心臟、呼吸驟停及保護、恢復大腦功能的復蘇技術。主要用于復蘇后能維持較好的心、肺、腦功能及能較長時間生存的病人。CPCR的目的是防止、救治突然的意外死亡,而不是延長已無意義的生命。心臟驟停又稱心臟性碎死,指突然發生的心臟有效搏動停止。
心臟驟停時的心臟電活動主要為心室纖顫(約占2/3),其余為室性心動過速、心臟停搏和電機械分離,多發生于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血管疾病中。值得重視的是冠心病碎死者,其冠狀動脈硬化病變多屬輕度或中度,有冠狀動脈閉塞性血栓者僅33%。多種非心臟疾病,如休克、電解質紊亂、缺氧等亦常誘發心臟驟停。心臟功能降低、心律紊亂、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和心輸出量減少是心臟驟停的四項主要病生理基礎。它們形成相互作用的“心臟驟停環”,并分別與多種疾病有關。呼吸驟停包括中樞性與梗阻性兩大類。前者見于呼吸中樞及/或其傳導系統的嚴重疾病和損害,而呼吸器官本身正常。如腦卒中、腦外傷、中毒和嚴重缺氧等;后者主要為溺水及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道異物阻塞或梗阻。
心臟循環功能和肺的氣體交換功能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任何一個器官功能衰竭都可迅速造成另一器官的功能衰竭。循環停止后,貯存于腦及各器官中的氧很快耗竭,通常2O-30秒鐘后即可導致呼吸停止;呼吸停止后,儲存于肺及血液中的氧可繼續循環于腦和其他重要器官,心臟可繼續工作數分鐘。因腦是高度需氧的器官,心臟及/或呼吸驟停均可導致腦損害或腦死亡。心臟驟停相對多見,約占人類總死亡數的1/4。1960年Kouweohoven氏首先創立并倡導“不開胸心臟按壓術”開創了以胸外心臟按壓為基礎的心肺復蘇術。此后不少國家先后制定了內容大致相同的成人心肺復蘇術標準和指南。1979和1985年又制定及完善了小兒心肺復蘇術。
現場急救是復蘇成敗的關鍵,故培訓非專業人員意義重大。許多國家都已對消防、公安、部隊、工人甚至居民開展了有關CPR的初級培訓,取得明顯成績。但接受現場CPR搶救、復蘇后轉入醫院的患者,最終約半數死亡。存活者中約10%-40%遺留明顯的永久性腦損害。這一事實引起人們對腦保護及腦復蘇的重視,推動了腦復蘇的研究和實施,將CPR擴展為CPCR。